1 1 1

校长特别嘉奖:柯龙婕旻

打印

榜样简介

柯龙婕旻,女,汉族,2000年5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8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挑战杯”国赛银奖、省“互联网+”大赛二等奖、校百佳青年、优秀团干、校优秀青年志愿者、校实践先锋等荣誉,所在宿舍获校“标兵宿舍”,实践团队获校“杰出团队”。

她有很强的责任意识,秉承新闻专业的实践精神,践行奉献担当。

数读榜样

发声在新闻中,是发于心而后能声

学生工作:累计勤工助学时长500小时+,参与20余项学院活动组织宣传工作,学院和学校官微经手推送30余篇,总点击量10万+

新闻宣传:在各级媒体平台累计发表稿件80余10万余字;

报社实习:新华社江苏分社和新华日报实习,全部20余篇文字、视频稿件新华社客户端累计阅读量逾700万

真知在实践中,是真做而后能知

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达200小时

社会实践:共参加8项社会实践,其中6项获校级、省市级嘉奖,个人获评2019社会实践优秀宣传员,2020年校级实践先锋;

修行在学习中,是修身而后能行

专业学习:学年平均绩点从大一4.0到大二大三4.3,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生奖学金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累积获得30余项国家、省市、校级个人和团体荣誉;

大创项目:累计参加4项大创项目,包括1项国家级立项负责人;

科创竞赛:获得挑战杯国赛银奖,省互联网+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榜样故事

对我来说,校园媒体人的担当体现在无数个瞬间。每一次第一时间奔向新闻现场,每一次采访前至少写满两页纸提纲,每一次轮番修改稿件熬到凌晨,每一次“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正是这些不断积累的“每一次”,让我担当起了讲好南航故事、传播南航声音的校园媒体人的“担当”。

发声在新闻中,是发于心而后能声

秉持专业的实践精神,大一时,我加入学校新闻中心外宣记者团,用文字记录校园的大小事。连续两年社会实践,大家用脚步丈量山河,而我则在线上与各支实践团队对接,帮助笔尖上的全家福、爱在可可西里等全校20多个实践团队在新华社、中青报等主流媒体传播南航声音。

校友总师公开课、天目湖校区开学,南航大事件的报道我几乎从未缺席;嫦五奔月、神舟系列发射,这些有南航智慧助力的航天事件我同样亲笔见证;过去的一年,我也组织部门配合党委教师工作部打磨“老师,您早”系列栏目,走近10余名南航教师的故事;新冠疫情之初,我第一时间加入南航官微协助防疫工作,从采访写稿到编辑,工作到凌晨两点更是常态。

新闻工作很直接,作为记者团负责人,如果没人接任务,就得自己顶上,因为新闻不等人,所以才有了数不清的“我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从外宣出去的稿件,至少70%我都亲眼看过、亲笔改过。其实最让我开心的,莫过于看到大家在这些文字下面的评论和肯定。

三年多来,在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累计80余篇10万余字的发表稿件,其实开心的不过是,让更多人看见报道中的这些人、这些事。讲好南航故事、讲南航好故事,这大概就是身为一名南航新闻人的担当和骄傲。

真知在实践中,是真做而后能知

大二学年,我担任学院团委第二副书记及院科协组织部部长一职,参与“凤回巢”校友职场说、“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论坛、三创节、艺工融合文创设计大赛等20余项活动组织宣传工作。学院和学校官微经手推送30余篇,总点击量10万+,并于2020年五四评优中获优秀学生团干部称号。

利用空闲时间,我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时近300小时,连续三年获评校/院优秀志愿者。寒暑假期间,我先后共参加8项社会实践,参与“绿勤行”实践,赴甘肃民勤献身为期15天的固沙治沙活动;参与爱在可可西里实践,致力于可可西里环境保护;参与学院2019“国防企业面对面”北京行全程拍摄、宣传工作以及口述南航历史系列专题片编导、采访、拍摄工作等等。其中6个团队获校级、省市级嘉奖,个人也获评2019、2020社会实践优秀宣传员,2020年校级实践先锋。

对我而言,信仰是一种渴望,一种迸发出来、追求上进的光芒,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是眼里有光的人。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大四起我开始担任1121501班的党员学导,希望能尽己所能,在大一这一年关键过渡期为他们答疑解惑。

修行在学习中,是修身而后能行

学习是一个不断求索、精进的过程,我愿做一个学习的修行者。学业上,我一直保持在专业前三名,51门课程90分以上,学年平均绩点从大一学年的4.0提升到大二学年的4.4。在专业中潜心修行的同时,我也一直在试图拓宽自己学习的边界。大二起,我开始辅修法学,平均绩点3.7,目前已顺利结业。

在科创竞赛方面,我参加学院“载智载慧——新媒体动画助力融媒变革”项目,获“挑战杯”国赛银奖,也作为负责人主持项目“硒望——花宜树富硒大米助农”参加“互联网+”大赛,获省赛红旅赛道商业组二等奖。

平台的赋能给了我很多机会,也让我能更清楚地审视自己。凭借出色的表现,我先后被推荐到新华社、新华日报实习,这些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全部20余篇文字、视频稿件仅新华社客户端累计阅读量已逾700万。除了实习,学业、竞赛、科创,我同样也没有落下。包括1项国创在内的4个大创项目同样见证了我的大学生活。四项大创项目见证着我在学术实践中修行的历程,其中包含一项专业相关的国家级大创项目主持,一项疫情相关的自由探索项目参与。

在南航的艺术学院学新闻是一段非常独特的体验。我所在的专业——广播电视学,让我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了解到媒体行业的不同侧面。我愿做一双眼睛,做一个窗口,做一名新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有力度地生长,有温度地传播。

他说榜样

柯龙是超级nice的学妹!我们是在学校外宣认识的,在平时工作上,态度认真,做事负责,业务能力强,每次有任务都积极参与,而且都按时完成,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性格也非常棒,开朗活泼,而且乐于助人!

——艺术学院2021级研究生 付裕

柯龙婕旻工作积极主动、态度端正、做事细致,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她在实习期间先后采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能够独立处理文字、视频等多种类型的素材,综合素质出色。

——新华社记者 陈席元

获奖感言

从事学校新闻采写工作的三年里,和我名字相关联的有三个词。“通讯员”意味职责所在,“南航”代表情怀所系,而“实习生”则是对自我提升的一种要求。有责任感,有情怀,并且一直在路上,就是作为一名新闻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