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校长特别嘉奖:郭小凡

打印

榜样简介

郭小凡,男,汉族,2000年8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8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嘉奖之思辩奖、中航技奖学金、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首届中国政治学本科生学术研讨会三等奖、江苏省三好学生、南航十杰青年提名、南航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他是一个有理想而重实干的人,植根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力求学成报国。

数读榜样

三年平均绩点4.5,学期必修平均绩点最高4.9,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均保持专业第一

58门课程(含所有专业课)≥90,38门课程≥95;

阅读书籍204本,读书笔记30万字

参与共青团中央和省社科联课题3项,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含国家级1项,已结题项目均获“优秀”;

14次参加由北大、人大、复旦等校举办的学术论坛;

宣讲党团课10余次,录制党课视频5集,受众达1000余人,原创党史知识竞赛试题100余条

基层治理、高校青年等各类主题社会调查原创笔记100000余字

6篇论文收录于复旦、武大等高校会议论文集,4篇论文发表或收录于正式书刊。

榜样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人生青年时期为“拔节孕穗期”。中学时期,我便有机会接触到了政治读物,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志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治国理政的学问,这便是“拔节孕穗”的开端。高考时,我将南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填在了第一志愿,面对身边人“文科生来南航?你会造飞机、开飞机、修飞机吗?”这样的疑问,我在近四年里立足于思辨,发挥思想和语言的影响力,在课程学习和学术科研上锐意进取,不断思索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中国政治和社会实际,在实践行动中尽一己之力,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样的拔节孕穗过程,帮助我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遨游于知识海洋,筑牢思辩之基

作为人文社科类学生,抓好理论学习,夯实知识基础,无疑是本分。入学以来,我的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均保持专业第一,所有专业课程均不低于90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多门核心课程接近满分,总平均绩点达4.5,学期平均绩点最高达4.7,学期必修平均绩点最高达4.9,刷新了所在专业的记录。学业成绩、综合测评连续三年保持专业第一。我深知,课程只是大学的一部分,浩瀚的知识海洋等待我自觉探索。因而,在三年的时光里,我一共阅读相关书籍204本,做了30万字笔记。这其中有《理想国》《政治学》《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也有《中国之治》等与时俱进的宣传读物。专业之思助我开启博学之门。

发声于学术平台,拓宽思辩之维

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综合运用,转化为研究成果,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它对治理实践的重要意义。我先后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其中含国家级项目1项),所有已结题项目均获“优秀”等级,参与共青团中央和省社科联课题3项,有对高校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关注,有对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开展基层行政工作的思考,还有对互联网时代维护治理空间安全的探讨。我关注学界动态,养成了阅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的习惯。

过去三年,我14次参加由北大、人大、复旦等校举办的学术论坛,并在中国公共治理青年论坛等高水平研讨会上发言。其中最难忘的是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青年专场,作为全国唯一入选发言的本科生,我与来自清华、复旦、同济等高校的7名硕士、博士同台竞技,论证有关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容,将南航学子的声音带到了国家级智库。讨论协商民主的作品发表于每年仅收录十余篇论文的南大哲学系《林间路》集刊,彰显青年关注政治发展的责任意识;以“航空报国”为主题,从地缘政治视角探析发展航空业的资源禀赋,论文载于由复旦大学编写的文集中,审稿人也肯定我结合学校特色,创新性诠释思想议题;另有5篇论文收录于各大会议论文集,涵盖政党政治、外交关系等人类政治文明议题,展现国际视野。这样的学术思辩,先后获得唐皇凤、陈周旺、沈逸等政治学领域知名学者的肯定。

翱翔于广阔天地,彰显思辩之力

对于国家和社会,我用思辩的力量洞察世事、投身实践,向更多人传递南航声音,使思辩更“接地气”,实现个人成长与奉献社会的结合。我作为人文青年讲师团和首批校级信仰公开课讲师,进行《爱国情怀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等形势政策宣讲10余次,并为学院合作社区录制了《战疫一线党旗红》等5集开放党课视频,也曾荣获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全校第一名,通过思辩助力理论宣讲。我创新运用统计学方法调查南京市大学生思想动态,写下8万余字文稿,参与了我校何畏教授领衔的《理解中国》课程建设,担任了学生党史知识竞赛主命题人,通过思辩助力思政教育。我在基层社区调研,汇总成7万余字笔记,部分建议获南京、上海相关部门肯定并转化为政策,受聘担任了家乡“青年人才联络员”,通过思辨助力基层治理。疫情期间,我也尽人文社科学生之力,与同学协作调查社区应急管理,形成3万余字的报告,事迹被《扬子晚报》报道,也直接启发了南航大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和“淬炼红心”公益组织的成立,唤起了更多同学对基层的关注,通过思辨助力校社联动。

学术之思和理论之辩使我不断成长,以全院第一获推免资格,成功保送至复旦大学。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思辨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力,身边人不再惊讶“你在南航学文科”,而是纷纷为南航文科生点赞!在思辩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学习人文社科,需要静心研磨,尤其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更不可能立竿见影。因而,我要继续沉浸在书海中勤学,不断产生更新更深的思考,在实践行动中检验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真正将家国情怀落到专业之上,烙在内心深处!

他说榜样

小凡同学不仅学习用功,而且非常主动。不仅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学思践融会贯通。不仅能坐得下读书,也能走出去交流。不仅乐于全方位进步,更难能可贵在品行端正。学而优,优不傲,常省思,求完善,是可造之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 沈广和

郭小凡是我的同班同学及好友,他在学术科研方面有着脚踏实地、思辨创新的宝贵精神,也以此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也积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勇于发声,用高度的责任感和践行力发挥着青年的力量,引领我们共同进步成长。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 刘韦伟

郭小凡同学勤学好思,读书范围广博,对新时代的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具有高度的现实关怀。他将政治理论学习同学业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术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面,往往有不俗的见解。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 刘纪元

获奖感言

我庆幸于自己生长在人文社科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代,具备了更多的热情以青年之思、青年之力投入奋斗中。研习治国理政学问是诠释的过程:南航学子继承了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传递着蓝色梦想,在学术天空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