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杰出团队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绿色驼铃

打印

榜样简介

2015年,在时任能源与动力学院团委书记张瀚文老师的指导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色驼铃团队成立,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调研治沙状况,普及现代防沙治沙知识。7年来,团队共招募队员112人,实践服务覆盖5000余人,开展防沙治沙主题活动上百场,连续七年获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绿色驼铃团队从沙漠中带出的环保种子已生根发芽。

数读榜样

跨越3000公里

扎根腾格里沙漠7

志愿服务超过5000余人

防沙治沙主题志愿活动100余场

连续7年校社会实践“明星团队”


榜样故事

防治土地荒漠化,弘扬治沙人精神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为响应国家号召、展现青年担当,2021年7月13日至7月24日,我们再次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打草方格,种梭梭,参加防沙治沙志愿服务,指导中小学生制作沙障,研讨自然教育课程,拍摄制作荒漠化防治宣传视频,推广当地特色沙产品……持续为荒漠增绿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最初简单协助治沙人种草方格、给梭梭浇水,到整理科普文稿、面向青少年开讲课程,与共青团阿拉善左旗共建实践基地,再到协商与阿拉善SEE和共青团额济纳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一批又一批“驼铃人”坚持传承与创新,与阿拉善当地团委、公益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深化社会实践内涵,传承苏和精神。

奔赴沙海,弘扬治沙人精神

中国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安诚信估计:“荒漠化每年给中国造成540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889亿人民币。”沙漠就像一片巨大的魔影,正在不断吞噬着我们的家园。生态恶化,令人触目惊心;生存危机,绝非危言耸听!

人不治沙,沙必治人。然而,在苍茫的大漠深处,有一位老人毅然挺立于治沙抗沙的千军万马之中。他的名字叫苏和。

2014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苏和“时代楷模”称号。为苏和老人的故事所感动,我们毅然走上了治沙抗沙的道路,学习“苏和精神”,投身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事业当中。

每年夏天,我们历时40小时,跨越2400公里,抵达中蒙边境线上的阿拉善盟,持续针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沙漠治理状况展开调研,开展治沙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将学习苏和精神落实到行动中。这一赴,便是七年。

今年6月,苏和老人去世,一位时代的巨人倒下了。“我们知道,对苏和老人最大的缅怀,便是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奔赴沙海。”队员们希望,将苏和精神传承下去,“这将是我们从一而终的初心。”

自然教育,要荒漠不要荒漠化

创立至今,绿色驼铃团队始终坚持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阿拉善盟当地的治沙活动并尽己所能做好宣

为了向大众普及防治荒漠化相关知识,让人们正确区分荒漠与荒漠化,我们与阿拉善SEE一同研讨开发了主题为“要荒漠不要荒漠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并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九组家庭进行试点教学。课程中,队员们为大家普及了沙漠相关知识,向大家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纠正了大家对荒漠的“偏见”。与此同时我们还带领参加课程的大朋友小朋友们深入沙漠,体验治沙人的艰辛。队员们说:“当大家理解荒漠并不等同于荒漠化,我们需要做的是防治荒漠化为不是‘消灭’荒漠时,我们的努力便得到了回应。”

截至2021年,团队在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推送、纪录片、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示沙漠风情,团队推送及视频累计浏览万余次,受到中青网中国共青团杂志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我们从沙漠中带出的环保种子已然生根发芽。

双碳目标,奔向更绿色的未来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环保事业的不断壮大,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愿景,将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这个夏天,我们与来自各地高校的学子一同探讨交流合理利用余热的技术憧憬,借助大地的保温作用实现热能的跨季储存以有效减少总体能量损耗,节约成本,削减二氧化碳排放。这为团队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团队将立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专业背景,实践更深一步。

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地球给予的资源,都有义务、有责任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我们将继续继承“苏和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了解前沿技术与研究,以新想法、新创造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增添新动力,奔向下一个七年。我们希望,阿拉善盟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正如队名所期待的一样——驼铃过处,绿意盎然。

他说榜样

绿色驼铃团队始终积极参与各类治沙活动,并尽己所能做好宣传工作,传播绿色理念。团队在深入实践志愿和思考的基础上,研讨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宣传推广当地特色沙产业,为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贡献青年力量。

七年来,绿色驼铃团队从最初简单协助治沙人制作草方格沙障给梭梭浇水整理科普文稿到成为阿拉善SEE志愿者,建立多个实践基地。这群“驼铃人”坚持传承与创新,深化社会实践内涵。

获奖感言

我们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也将继承苏和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以新想法、新创造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增添新动力,以青春之名,唱响沙漠驼铃!